《狼》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11 21:59:29
《狼》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狼》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狼》教学反思1

一、激发兴趣,垫好基石。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1.精心设计导语激趣。生动、巧妙的导语好比美味佳肴中的作料,它能挑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头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配套挂图太小,我只能自己制作了狼和小羊的图片。我在课开始这样导入:拿出狼的图片,说“瞧,老师给你们到来了一只什么动物?”当小朋友看到是狼的图片后都兴奋地叫起来:“狼,是狼!”我接着问:“在你印象中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小朋友们结合自己平时的认识说“凶恶、残暴、讨厌……”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揭示了小羊,然后问:“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可的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这样的导语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就这样在短短几分钟里,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而且我发现,学生对老师亲手画的精美的图更感兴趣,学生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图,更从心里佩服老师。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运用各种鼓励激趣。形式多样的鼓励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兴趣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而且还能增强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我考虑平时上课经常用奖花,可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没有新鲜感了,该换点花样了。我设计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并在每张后面写上有关的文字,作为奖品送给回答问题出色的孩子。上课了,当几个孩子回答问题较好,我把画有可爱的小羊的图片作为礼物奖给他们时,他们如获至宝。其他的小朋友也更积极起来。当我告诉他们:“背后还有文字,读一读!”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又惊奇地翻看后面,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他们在惊喜中,不知不觉学到了课外的知识。

二、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狼和小羊》一文中狼的凶恶和小羊的温和形成鲜明的不同,感情色彩非常浓重。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狼和小羊的对话比较适合朗读训练。狼的三次找碴儿,一次比一次凶,一次比一次蛮不讲理。而小羊从开始的温和变得后来的紧张、害怕、着急。我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做动作等来体会狼的一次比一次凶残和小羊的善良。通过教师的'情来激发学生的情,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小羊的善良,狼的蛮横。

文中出现两个“喊道”。我抓住了小羊第二次回答时的“喊道”和狼第三次找碴儿的“喊道”,让学生比较两个“喊道”的不同,体会小羊的“喊道”是因为小羊被狼冤枉而着急、害怕;狼的“喊道”是狼两次找碴儿失败后恼羞成怒,不想再争辩了。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文字所蕴涵着的不同情感,很容易读出情感来。

但,还不够,还要读,要把情感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投入情感认真地读,让学生戴头饰表演读,读到狼听了小羊的话“大吃一惊”,狼露出了凶残的真面目,让学生做相应的动作,不仅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具体。

三、反复品读,提升认识。

只有让学生反复品味、朗读,才能体会到故事的内涵和寓意。1.在教学“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这句话时,我首先问:“小羊真的把狼喝的水弄脏了吗?”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水流的方向,什么是“上游”,什么是“下游”,水是从狼这里流到小羊那里去的,水是不会倒流的。再来理解小羊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把您喝的水弄脏。”然后出示两句话,让学生比较。学生在比较着读后很自然地明白反问句是更强调了没有把水弄脏。

2.在理解寓意时,我引导学生:“小羊在狼的一次次找碴儿中总是和狼讲道理,但最后狼还是向它扑去,那么跟狼讲道理有用吗?你从小羊的身上得到了什么教训?”学生在反复品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和狼这样的坏家伙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品得认真,读得有味,想得也很多。

四、拓展口语训练,培养想象能力。

课文的结尾处:“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课文到此嘎然而止,课文最后是个省略号,没有写狼有没有吃掉小羊,留给学生无限想象空间。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愿意那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吗?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羊,你会怎么做?请你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引导学想象,这样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思考时、表达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只可惜,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课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展开述说,这是个遗憾。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虽然在课前设计时已经注意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课堂上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

《狼》教学反思2

专题教学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首先让学生选读蒲松龄的《狼》,了解狼阴险狡诈的一面;接着又选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认识狼聪明、具有伟大母爱的.一面。又让学生阅读参考资料、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二、狗的祖先是狼,狼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而成为狗;三、狼和鹿。这样,学生对狼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收集汉语英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狼的故事,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不少。对狼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

第三步,让学生开展辩论赛。

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并不要紧,恐龙早已绝迹,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了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

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持相同观点的一方,先进行充分讨论,然后两方各选派三名同学,组成辩论队,开展辩论。

学生参加十分踊跃,非常积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狼的认识深刻了。同时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训练。

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这些问题、首先,学生对于有关狼的探究题做得不到位,仅仅只能是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这还需要平时的多多指导和练习。也由于这,时间浪费了不少。其次,在辩论赛时,双方辩手到最后都成了吵架,互骂对方,而不是在辩论了,这是我事前没有考虑到的,以至于我有些控制不了。这说明我在课堂管理上还有待大大发展。从这也可看出学生平时没有看站过这样的活动,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应主应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狼》教学反思3

《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故事层 ……此处隐藏9184个字……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导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反倒成了祸首”这三个对比中完成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和感悟。最后通过学生谈感受和老师的小结,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以布置向父母复述课文的方式,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为继续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整节课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将不再扮演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和管理者,面对学习中问题,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他们,或重述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材,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结论。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后在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遗憾的是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狼》教学反思13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二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这节课上,我注重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体会寓言故事表达的寓意。这节课我觉得可取之处有: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这一教学环节中,“读”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在“读”中感悟表达情感。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同桌读、师生读。在读中体会狼的凶狠,羊的温和勇敢。

2、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提出问题,6人小组续编故事,然后选代表上台续编故事,师生共同评价,情感朗读表达。此外,合作的模式也不单一,合作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3、时刻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时刻关注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表扬方式多样,言语鼓励、掌声鼓励,与学生握一握手,抚摸学生的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对他的期待。所以这节课学生学生一直保持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始终是高涨和积极地。

4、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说话、交流的机会,如:模仿狼的声音说一说狼在想些什么?小羊会怎样救自己?谁给他续编的故事提一提建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5、利用远教资源营造学习气氛,搭建朗读平台

我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教师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还不够,比如:“找碴儿”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找碴儿”。

2、续编故事应在熟读课文之后,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续编好故事有些不恰当。

3、故事的寓意挖掘不够深,如果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学生感悟会更深刻。

《狼》教学反思14

《狼和小羊》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文本中凶恶的狼与温顺的小羊图片在课题边,学生对角色的印象十分深刻。带着对角色的认识,走进故事,对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能了解清楚。但是个别学生朗读的速度有待加强,语言的概括能有待提高,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意思。起因:狼要吃小羊。经过:狼三次找茬。学生在故事发展过程能认清三次找的碴:第一次:“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去年你在背地里骂我”“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很多学生能找出相应的语言。学生能模仿狼的语气将这几句话读好。同桌能进行对话,把狼的凶恶,羊的温顺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评价角色时,学生结合伊索的名言“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学生畅谈狼的种种不是。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羊太过善良了,跟坏人是不需要讲道理的。我鼓励学生,只要说的在理,都是正确的。在故事的'结尾处,学生进行了畅想。他们把小羊的命运设计成有悲有喜。学生笔下的小羊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脱狼口,回到妈妈身边。他吸取这次教训,在以后的日子中,他知道了如何应对坏人。有的学生笔下的小羊没能逃脱饿狼的爪子,他被吃了。狼美滋滋地在河边晒太阳,被猎人捕杀了。

《狼》教学反思15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与思考,但是实践体验也引发了笔者的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自认为头脑中有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以生为本,启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发现,有这样的意识和在实践中落实这样的意识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具体表现就是,在对狼的形象进行评价引导时,有点囿于文本,执意想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狼是贪婪的、愚蠢的。但是在引导过程中,却听到了学生用“聪明、机智、勇敢”等评价语来评价狼。这种评价的偏差,引起了笔者课后的思考:对于六单元中出现的动物的感情分配是不是有点不合理?我们有对郑振铎笔下娇弱的猫的悲悯,对原本生活在森林的华南虎的心存护佑,更对忠心不二的马心怀喜爱,但是,为什么偏偏对狼心生恨意呢?

由此想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意识的落地生根,是否更应该表现在面对学生质疑的声音时,我们不应该淡化学生质疑的'声音,不能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去思索文本的新味,不让《狼》的主题都千篇一律概括成是讽刺狼的狡猾和贪婪,而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要记住,“在文本面前,我们做教师的首先是仰望者,是攀登者,我们既不能失去敬畏之心,又必须具有探索的勇气。在孩子面前,我们必须是先行者,却不一定是先知者,真理有时恰恰是从孩子的口中说出。(熊芳芳)”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经常听见学生对教师的质疑声,能听见教师与学生的争辩声,这样的老师是在真正带着学生的思想走向远方的语文老师,这样的文本解读才是常读常新的解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它新鲜的生命,散发它生动的呼吸,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狼》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