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本节课“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一节大感受课,是生本教学数学课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对每一单元整体的一个初步感受,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体现。在感受部分我们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意思就是说学生能感受多少就感受多少,可能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深,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浅,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接着我们还有认识课,熟悉课,在认识课中对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的地方还会加以补充,加深它们的印象。就本节课来看,它是一节大感受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平面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拓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由从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面。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接着进行了小组交流,主要交流前置性作业中6个图形的名称。我的例子,以及我的发现。名称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我的例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的发现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己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小组交流,上台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对6个图形已初步认识。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特点,最后拼一拼就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
这节课时图形认识的第一课,这节课中我看到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很活跃,发现了好多图形的特点。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就“面从何而来”这一点,只是给学生感受了一下。还有就是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不一样的答案,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展示自己,以至于时间有点紧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一画,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平面图形的特点。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2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前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现在调到了下册。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以前,对几个立体图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效果,看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很到位,学生也学得开心、轻松。
这次上课,有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我们配套的学具袋里没有这节课要用的立体图形,学生多数都是带来积木,形状很齐全。有的学生没有合适的积木,家长就动手用纸板或木块给孩子做,做得非常规范,孩子们课上学习时用的非常开心,直观地认识了这几种平面图形。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我们老师的教学这么关心,孩子们又都这么喜欢学数学,他们的数学能学不好吗?
这节课唯一的一点不足就是让孩子们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时,很多孩子对平行四边形比较陌生,的确,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不太多见,但是一班的赵昱航却说出吃过平行四边形的海带,这个孩子真是太细心了,因此,我嘱咐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要多留意,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做个有心人。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3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4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此处隐藏7245个字……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3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4“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5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的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把相关的知识分组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楚的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常意义上的图形与几何的复习都会以单元复习或者六年级总复习为主。除了圆之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绝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图形,并且这些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复习非常有必要。也为之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几何初步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学了四年,时间长,但知识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先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再复习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自我感觉有以下优点:
整理复习课相对来说比较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言语中的小陷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其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由点到线,让学生知道很多点可以形成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过渡,帮助学生清楚地回忆梳理平行与垂直相关知识点,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角的特征、名称、分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回忆,提取知识储备。